《生活之道》是一本由马向涛新编、新译、新解的经典之作,收录了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在不同场合、不同年代发表的精彩演讲。本书以奥斯勒在1913年在耶鲁大学的西利曼讲座为主体,结合了他在其他地方表达过的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展示了他如何将一种生活之道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教学、医疗、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以及他如何将这种生活之道传授给他的学生、同事、朋友和读者。本书还从真理、旅行、婚姻等多维度解读生活之道。 本书的内容价值超越了医学范畴,更是讲述了一种寰宇间的普世价值。奥斯勒对医者的期勉,也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生命智慧。他提倡一种习惯,一种专注于当下之日、当下之事的实践,一种日密舱的生活。他认为,这种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忧虑,让我们专注于今天的工作和快乐,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书中流传百年的深刻话语,不仅是对医者和教者的指导和鼓励,也是对所有追求幸福和意义的人们的启示和教益。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境遇和阶段,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困扰,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道。
历史是连续的,在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分析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 本书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完整讲述了朱元璋、弘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过对其背景、历程、结局及影响的阐述,集中探讨了明清两朝深陷腐败泥潭的种种困境。并以“陋规”这一贯穿明清两朝的腐败现象为切入点,再现当时的帝国制度结构以及官场生态,深探明清衰败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时代的反思。
传统香烟一直恶名在外。于是,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生设计了一款新型电子烟,取名为朱尔(Juul),希望以此挑战当时的烟草巨头,并通过帮助老烟民改用技术含量更高、致癌性较低的产品来造福世界。 在硅谷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两名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除了研发电子烟的装置部件,并分拆外包到中国等国家生产,还请来顶级化学家调制出了琳琅满目的烟油口味。这是朱尔吸引年轻人的诀窍之一,另一个则是雇大量的网红和年轻艺人来营销推广。 因此,朱尔迅速成为市场上销量最高的电子烟,其公司也成了硅谷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独角兽”公司之一,员工年终奖平均每人为130万美元…… 与此同时,烟草巨头、万宝路的制造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身陷反吸烟运动,并且长期诉讼缠身,它将电子烟视为救星,不顾一切地收购了朱尔。然而,朱尔的众多口味及营销行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仅政府多部门启动监管和旷日持久的调查,而且从2018年开始,爆出了一系列和电子烟有关的死亡病例和严重肺部损伤病例,令舆论哗然、民众恐慌,引发了近年来最具爆炸性的公共卫生危机。
2006 年,威尔·鲍温发起不抱怨运动,他用一只手环帮助普通人重启快乐人生;18 年后,这项运动席卷全球,已有106 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 万人通过不抱怨运动获益。 威尔·鲍温倡导参与者戴上一只手环,每当发现自己在抱怨时,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提醒自己,最终目标是连续21 天不抱怨。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这是一种包含能量的语言,它让你将精力投注于当下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法。鲍温认为,抱怨无法解决问题,只能招致不良结果;而不抱怨会让你变得更快乐,吸引好运降临。 《不抱怨的世界》帮你意识到抱怨如何破坏你的生活,以及如何停止抱怨。鲍温提供了简单原则和实用建议,通过改变抱怨的言语,你将发现自己的思维也随之改变,人际关系得到修复,职业生涯向上发展,生活越来越顺利。不抱怨,就是好运的开始!
本书不同于以往任何美国史作品,重塑了美国历史的主题:共识与分裂。 美国历史是一场大型的人类政治实践,美国实践基于三个理念:政治平等、自然权利、人民主权。 在此三个共识的基础上有着无数的分歧:政府的边界、民主的范围、种族问题、女性权利等等。 美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寻求共识,弥合分歧的进程。
如果说诗歌是聂鲁达作品中不灭的霞光,散文则像是诗歌创作下的一条潜流,是聂鲁达文学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文选所辑篇目,均为首次被翻译成汉语,主要来自聂鲁达遗孀玛蒂尔德与友人编辑的同名集子《看不见的河流》,以及学者收集整理的未刊之作,涵盖了聂鲁达青年时期、中年西班牙时期与晚年三个阶段的抒情散文和演讲演说。文选着力呈现既有成形作品之外的作家本人,展现其人生剪影。这位诗人、外交官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高呼,为手足相残的战争悲剧而垂泣,也在艺术的园地沉思独行。关于加西亚·洛尔卡、马查多、阿连德等人的动人回忆,更照见了一位20世纪知识分子的独特心路。
曾国藩在天下大乱之际,非常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对赌,最终战胜了安庆之敌——陈玉成,一生功勋奠定于此! 本书围绕湘军与太平天国会战安庆来布局谋篇,深入地解读了咸丰皇帝、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军政名人在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堪称一部翔实的晚清军政史。同时它也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的博弈史,表面上写的是战争,实际上写的是背后各种人情世故和各种势力之间的博弈。
一苦一甜是滋味,一朝一夕是日子,一喜一忧是生活,一起一落是人生。看尽烟火漫卷,山河浪漫,永远相信生活中处处有美好。本书精选文学大师汪曾祺35篇传世美文,以生动自然的笔触,书写可爱风物、美食佳肴、惬意日常、有趣民俗和难忘的故人,带你漫品人间烟火,细品美味佳肴,静享良辰美景,笑忆过往云烟,治愈疲惫与忧伤。这本书献给每个努力生活的你,愿你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好好生活,慢慢遇见。
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博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 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一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竟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中国”(冷传统)与“礼义中国”(热传统)堪称“文明中国”铜板的阴阳两面,一直纠结并左右着我们的历史心性、文化记忆和行为选择。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也是奴隶制、糖产业园、殖民主义和民族革命相生相伴的历史,更是一段古巴与美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历史。通过近距离阅读古巴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见证她从被征服和奴役,逐步走向自由和独立的辉煌历史。而古巴这面镜子,也映射出近一百多年来美国逐渐取得世界霸权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未将视角局限于个别伟大人物。那些在奴隶小屋的微弱荧光下缝纫的人,那些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那些没有在官方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人,才是古巴历史真正的主角。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役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东亚”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东亚”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翻译家赵振江编选,西班牙语直译。十四个集子,收录聂鲁达一生的诗歌精粹。 未满20岁,聂鲁达即出版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并因此名声大噪。凭借诗人的身份,聂鲁达被当时的智利政府派往缅甸任领事,后历任智利驻西班牙、墨西哥、法国等地外交官。无论是饱受赞誉的情诗,还是实验之作《大地上的居所》,痛陈法西斯之恶的《西班牙在心中》,美洲史诗《漫歌》,又或是充满浪漫奇想的《狂歌集》、自传性诗作《黑岛纪事》,聂鲁达不同时期的精华之作都被收录进这个集子里。
在英国消费者眼中,“廉价与劣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殖民地葡萄酒这种“粗制的魔药”挥之不去的标签,无法与高档的欧洲葡萄酒媲美。在一战后,殖民地葡萄酒被赋予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开始在英国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中流行,并加强各自治领、殖民地与英国的商贸联系。二战期间,帝国葡萄酒更加成为一种能够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饮品。 本书通过梳理英属殖民地葡萄酒酿造史,以及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源远流长的贸易关系,讲述英国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史,展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与其殖民地在力量对比、地位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英国消费市场由精英垄断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的历程。 以葡萄酒为主线书写大英帝国全球扩张与衰落的历程,以追踪英国社会中发生的深刻变迁。
这篇文章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